要闻纵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纵览 > 正文

校长吕忠达入选“宁波改革开放40年印迹”典型人物

时间: 2018-09-27 来源:宁波日报 作者:宁波日报 责编:陈红 点击: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推出了“宁波改革开放 40年印迹”重大主题报道。该报道精选宁波改革开放40年间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通过报道挖掘其对宁波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我校校长吕忠达作为重大工程和活动的亲历者,当选为典型人物。

吕忠达:见证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2001年起,吕忠达任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总工程师。他带领团队自主创新,攻克多个世界性难题,共获250余项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和一等奖。累计节约建设成本11亿元。《杭州湾跨海大桥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专著入选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今天,宁波日报要闻版以“书写杭州湾天堑惊世一横”为题,对吕校长的事迹进行了长篇报道。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书写杭州湾天堑惊世一横

记者 包凌雁

【人物】

时任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吕忠达

每每踏上车流滚滚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吕忠达总会想起,十多年前他带着桥梁大师们第一次来到这片风大流急的海湾。

“你们确定要在这里造桥吗?”专家们不断向吕忠达确认。

“没有条件,我们自己创造条件。”他坚定地回答。

豪言壮语最终被证明不是“虚张声势”:10年论证,5年施工,融资140亿元,创新250多项技术,36公里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专啃硬骨头

没有风浪,就不能显出帆的本色。

吕忠达的人生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当他作为本地桥梁工程师参与杭州湾跨海大桥早期研讨时,全部心思却放在另外一座大桥上。

1998年,正在施工的招宝山大桥主梁出现断裂。35岁的吕忠达临危受命,全面负责处置事故。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在采集大量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吕忠达提出了主梁局部拆除和加固重建的永久性处置方案,实现了该桥的3个不变——功能不变、外形不变和等级不变。

招宝山大桥建成通车才一个星期,吕忠达就赶往新成立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报到。一个更大的难题正等着他去解决。

没有工程先例,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没有可供借鉴的设计蓝图,更没有相应的施工设备。专啃硬骨头的吕忠达下定决心,在一张白纸上书写惊世一横。

自成方圆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杭州湾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口、印度的恒河口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潮海湾,潮差大、潮流急、风浪大、冲刷深。作为分管工程建设的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吕忠达再一次汇集大家的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厂化、大型化、机械化”的方案。

施工决定设计!

“既然恶劣的施工条件是绕不过去的坎,那就尊重它包容它克服它。”吕忠达多次邀请建设单位一起参与前期设计,确保方案切实可行。颠覆传统的设计流程,杭州湾大桥指挥部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变海上施工为陆地施工!

钢管桩须在海上打桩完成,考虑到施工条件恶劣,主梁和墩身在陆上预制再安装。“大型构件在岸上的工厂生产,然后运到海上如积木般搭起来。”吕忠达说,这一新招提高了施工的安全系数。

施工必须有大型装备。“没有大型装备,就不能来参加招投标。”吕忠达抛出的这一“狠招”,曾让不少施工方望而却步。要将长70米、重2180吨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最长89米、直径1.6米的超长钢管桩等搬到海上去,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

这创造性的设计与施工原则有多牛?直到今天,国内数得上的大型跨海桥梁如舟山连岛工程、青岛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全部照搬这三大标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吕忠达对工程质量的严格在大桥上是出名的。有一段主梁因箱内混凝土质量不达标,全部敲掉重来。一锤锤下去,几百万元没了。吕忠达常说:“1%的错误会带来100%的失败。”

奇迹创造者

“复杂的工程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简单的力学问题。”吕忠达深信“大道至简”。

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70米长的箱梁,单片自重达2200吨。当时最重的2000吨箱梁普遍存在早期开裂问题。如何帮助“箱梁王”躲过这一劫?工程力学专业出身的吕忠达与众多建设者一起创造性地提出了低强度早期张拉技术。

杭州湾南岸滩涂长达10公里,车不能开,船不能行。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之前,国内大桥梁上运梁的极限为560吨,国外为900吨。而杭州湾跨海大桥预制的50米长的箱梁重达1430吨。“传统的梁上运梁工程方法,被称为‘两人抬轿’,既然重量增加了,为何不分散开来呢?”就这样,吕忠达和他的团队又通过力学原理想到了“四人抬轿”的新方法,一举将梁上运梁的重量提高到1430吨。

大桥打下了5513根整桩螺旋钢管桩,这些被称为“定海神针”的钢管桩,最大直径1.6米,最大长度89米,此前在国内外特大桥梁建设中从未成功使用过。“在欧美专家的摇头叹息声中,我们再一次突破了欧美国家有关规范,首次在国内大规模采用了螺旋焊缝钢管打入桩,并且给钢管穿上了高性能防腐外衣。”吕忠达回忆道。

杭州湾海底蕴藏着蜂窝状浅层沼气,沼气喷发时,火焰会冲出海面二三十米。为了钻孔灌注桩施工安全,首次采用了“有控制放气”工艺,开创世界同类地质环境成功建桥的先河。

“很多专家认为无论是整体造型和结构设计,还是现代化施工理念和大型化机械化技术装备运用,杭州湾跨海大桥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堪称世界桥梁工程建设史上一个里程碑。”吕忠达深感自豪。

大桥人生

吕忠达不会忘记,一座跨海大桥是怎样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深情牵挂的。2003年至2008年,习近平六次视察大桥工程。2014年6月,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阐释了大桥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一工程不仅促进了当地从交通末梢到交通枢纽的飞跃,更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扩散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促进了苏浙沪经济圈发展。”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恰逢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十周年。离开大桥的日子,吕忠达的“大桥人生”依然续写辉煌:

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仅一个月,从世界第一大桥总工,变身突击队队长,带领40名队员千里驰援四川地震灾区,抢修保通212国道;

担任象山港大桥建设总指挥,打破常规,将环境工程同步甚至先期进行考虑,让象山港大桥及接线成为首条“生态和发展之路”;

现在,身为宁波工程学院校长、博士生导师,吕忠达依然带领团队继续开展桥梁深水基础建造技术和钢桥面铺装技术等研究,以解决中国更多的桥梁工程难题。

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18-09/27/content_1129030.htm?div=-1

上一条:材化学院侯慧林荣获宁波市青年材料科技奖 下一条:2018级新生军训动员大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