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纵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纵览 > 正文

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 加速“新工科”人才培养

时间: 2024-07-01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吕赛 责编:张晓雁、汪慧 点击:

校园新闻网讯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社会对于新型劳动者的需求日益迫切。高等教育机构如何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以适应这一变革?机器人学院以其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这一时代命题提供了答案。

构建“政产学研资用”多元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在理事会领导的院长负责制下,机器人学院汇聚了政府部门、宁波工程学院、宁波智能技术学院以及固高科技的力量,共同推动学院与产业园的紧密结合。通过深入研究机器人产业的痛点和难点,学院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开展技术研发,解决了产业与教育之间的瓶颈问题,并积极引入资本,推动市场化应用。

“这一体制机制不仅消除了学院创办初期的种种约束,还打破了政府、产业、高校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产教的双向奔赴。”机器人学院院长钟秋波如是说。

基于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课程+项目”的教学模式,学院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创新和解决问题,以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学科融合的组织架构打破了学科壁垒,激发了创新活力,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实用的教育体验。

毕业生祁春阳感慨道,“学院‘真题真做’的项目化教学方式让我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目前学院已有五个专业实施了互相融合交叉的课程体系,全程采用项目驱动,贯穿大学四年,覆盖所有学生,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实用的教育体验。

实施双创并举、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路径。在市政府“两院一园”项目的支持下,学院与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学生。

在与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共建的“科创训练营”里,学生有机会通过选拔参加李泽湘教授开创的“智能C端科创训练营”,与上市企业一同进行硬科技创新探索。在与浙江湾区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省级“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教融合基地”,每学期全体大三学生有机会赴该基地进行实践实习,50余位企业工程师身为兼职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让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和促进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发展,学院采用了线上线下、课时课后、分组互评、过程监督、答辩演示和用户体验等多种评价方法和标准。这种多元评价模式旨在帮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其潜力。

经过六年的不懈探索,机器人学院的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据统计,近两届毕业生中约有50%的学生成功被腾讯、均胜、乐歌等国内龙头企业录用,其中年薪最高可达40万元,平均年薪超过13万元。学院的首届毕业生中,有6%的学生成功创业,包括获得500万元天使投资的硬科技创业项目,估值达到3000万元。

“机器人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新工科人才的培育,我们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院长钟秋波表示,学院将继续落实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1983行动”方案》,深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一条:喜报!我校师生合作作品入选全国美展 下一条:邵千钧带队赴姜山中学调研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