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逐光,成就卓越
——在2024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邵千钧
(2024年10月8日)

亲爱的2024级新同学,各位老师、各位家长:
大家晚上好!
我代表学校欢迎5557位新同学加入宁工大家庭!首先,想对同学们表示感谢,感谢你们将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交付于东海之滨的美好城市和甬江之畔的美丽校园,让我们携手启航,共同谱写未来可期、人生出彩的青春华章。
芳菲难亏,芬犹未沫。鹭林河边,满溢桂花芳香;河畔金柳,映着夕阳余晖;宁工十二桥,迎来年轻身影。你们在校园里度过了中秋节,在军训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国防观念、涵养军人情怀,不少同学在校园里欢度75周年国庆,这是由你们亲手谱写的大学乐章序曲,朝气蓬勃,精彩纷呈。
教育,承载着使命。在我办公室旁边的墙上,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他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建立了现代政治制度,即现代国家雏形,比西方早了1800年。这个现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文官制度,历经宋、明两朝,得到进一步完善。然而一百多年前,中国与西方在经济与军事的对抗性竞争中遭遇挫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恰是教育的固化,特别是科学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对知识、科技和创新的漠视。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全方位打压,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全产业链、全方位的争先,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不仅体现在规模上,也体现在品质上。十年前,中国学者的国际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不及美国的一半,如今已是大幅度超越。自然指数是基础研究的统计排名指标,中国已位列全球第一,在最新排名中,我校位列全球学术机构第929位,列中国大学第245位。我国的基础研究不断发展壮大,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映射到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新兴产业取得巨大发展,如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去年出口超万亿,且技术指标总体处于领先水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高等教育的参与者,同学们应如何共同承担这一使命,成就卓越的自己?
首先,提升教育创新的自我适应能力。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是通识教育,而高等教育既是通识教育,又是专业教育。中学教育像定额供餐,全国统一规范,可选的菜品少;大学教育是自助餐,由大学自主确定标准,菜品多得让人应接不暇。中学教育像个人独奏,重点关注个体学习能力与效果;大学教育是协奏曲,演奏需要多人配合,大型作业、调查报告、综合设计、学科竞赛等需要多个同学共同完成。所以,协作能力是大学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中学学习内容主要是经典理论,成熟且有标准答案;大学涉及前沿科技或学术争议,没有现成答案,需要阅读最新文献,有些需要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差异性可能会让同学们感到不适应,除此之外,今天的大学还面临着教育创新的巨大变革。大学本身在不断地转型与创新,老师们也在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因此,同学们则需要不断地去适应这种新变化。在去年的开学典礼上,我提出了注重四种能力的培养:专业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希望同学们多交流多沟通,尽快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并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
第二,把握科技与产业发展的趋势。一方面,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作为一所希望引领中国工程教育潮流并加速变革的应用型大学,也在积极拥抱智能革命的浪潮。学校组建了四个重点发展学科群,第一个就是“智能+”;新组建了智能科学交叉研究院,聘请了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加盟。学校的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所有专业都是“智能+”,如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化工、智能建造、智能交通等,我们希望运用智能科技赋能新工科教育和新文科教育。另一方面,绿色低碳技术将对全球的能源供给方式和移动装备转型产生巨大的影响,最典型就是电动车。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超过了50%,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在中国,核心技术也在中国。学校的新能源学院不仅得到了国家教育强国项目的支持,而且聚焦新兴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有效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这些因应举措让学校始终保持在服务产业创新的轨道上。同学们,我们如何才能与科技发展趋势同向同行?我有三条建议:一是扩大视野,保持跨学科的广度,通过广泛阅读文献了解科学前沿;二是深入实践,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掌握“真”知识与“真”技能;三是终身学习,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与爱好,并让数字化阅读陪伴大家不断成长。
第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全球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历经多次游牧民族侵扰,少数民族也曾多次取得政权。但这些政权无一例外地沿袭了汉政权的政治制度,并且逐步被同化。费孝通先生说中国史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他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民族融合理念。《礼记•礼运》中用“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来描述人类文明的愿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学校也将国际化和发展留学生教育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中华文明留下了大量的历史经典和鸿篇巨著,优美的诗词歌赋更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我们可以在屈原、杜甫、辛弃疾的诗词中涵养家国情怀。“知行合一”是宁工的校训,阳明先生“知行合一”“致良知”和“立德、立功、立言”的言传身教教育我们,将社会责任、行为担当融入到个人理想和成长规划中,在文化传承中赓续爱国报国传统。“讲实求精”是宁工的办学精神,“讲实”是实实在在,实事求是,通过实干达到目标,这是科学精神与实干作风;“求精”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通过钻研达到目的,这是崇尚更高更强的拼搏文化。作为新宁工人,希望同学们传承并发扬宁工的校训和精神,奏响大学乐章的新高潮。
最后,希望同学们追梦逐光,向远而行,成就卓越的自己,成就卓越的宁工!祝愿同学们在宁工、在宁波幸福生活、快乐成长,成为这座城市未来的新主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