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网讯 “上山、跨湖桥、河姆渡、良渚……从距今1万年前到距今4000年前,长江下游地区陆续出现了一系列古文明。”11月3日上午,阳明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院士)、历史学部主任、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宁波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巍院士受邀来到宁工大讲堂,主讲《何以中国、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成果》,生动呈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长江下游主要考古成就,并介绍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表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20余年来,厘清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历史脉络,以一大批遗址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更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而作为探源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之江大地曾多次留下过王巍院士的足迹。“浙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从现有考古成果看,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奠基于约1万年前,以上山和桥头遗址为代表;起步于约8000年前,以跨湖桥遗址为代表;而到约5000年前,以良渚遗址为代表,进入了邦国文明阶段……长江下游早期文明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涉及水稻栽培、独木舟制作、犁耕技术、玉礼器和瓷器制作等多个方面。尤其以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重要历史遗存,在构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王巍院士这样评价浙江重大考古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何以中国、何以文明?
王巍院士以长江下游为例,结合大量考古实证,图文并茂地带领大家领略文明的初成和发展方式,宛如一幅横跨几千年的历史卷轴在眼前徐徐展开。
“在距今5100-43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大型水坝。”王巍介绍,良渚古城是中华早期区域文明的典型代表。良渚以前后延续约一千年和核心区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时空范围,都邑性良渚古城及上千处聚落群体构成的完整区域社会,高度发达的玉石器制造业,犁耕稻作农业,漆木器、丝织品加工业,高等祭祀礼仪性建筑和大量刻划有神人兽面图像的精美玉礼器,能够体现多个阶层的墓葬群,陶器和玉器上的刻画符号文字等,构成了良渚完备的文化体系,并由此揭示出早期王权国家与阶级社会形态,使良渚文化及良渚社会成为公认的中华早期区域文明—古国文明的典型代表。
“我们认为,良渚展示的社会形态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华文明探源课题的考古学家们就良渚文明的模式、特征和国家形态等进行过深入探讨,提出了这一重要论断。
但是,按照上世纪国际流行的“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城市作为进入文明社会标准来衡量,良渚没有冶金术,也没有确切的文字使用的证据。而大量的历史遗存就在眼前,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否存在偏颇?
中国考古学家梳理了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等世界各地著名的考古案例,认为从世界各地著名考古遗存的发现和研究来看,冶金术、文字、城市并非具有普遍意义,文明的“三要素”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概括了进入文明社会的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等八个标志,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王巍说,王权国家、高度复杂化的阶级社会、都邑性城市、强大的社会组织力和生产力等,是良渚迈入早期文明——良渚文明门槛的主要标志,王权国家的出现则是首要标志。
良渚文明能否得到国际的认可?
“在我心中,良渚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世界著名考古学家、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指出,良渚的复杂程度超过了英国的巨石阵、希腊的克罗斯等早期文明,是东亚最早的国家形态。“亲耳听到世界最著名考古学家肯定的评价是我终生难忘的事。”回想起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的场景,王巍院士依然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和良渚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也写入中学教科书。”与入列世界遗产名录相比,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中国青少年将在教科书上一睹良渚风采。

问答环节,师生踊跃提问,王巍院士一一答疑解惑。他指出,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关国家文化安全和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王巍院士语重心长地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是任重道远、泽被后世的大事,他希望广大人文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要把思政小课堂和文化遗产大课堂结合起来,使之成为阐明中国道路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支撑载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大思政课”以文化遗产为切入点,不断增强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希望广大青年学子通过这场讲座,打开了解传统文化遗产的大门,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校党委书记冯建波总结时讲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探寻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解答了“我们从哪里来,为何如此” 这一深刻问题。王巍院士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源起,到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再到文明的内涵等方面,带领与会人员领略了文明起源和形成时期的考古实证,特别是对长江下游考古发现的精辟解读,加深了大家对文明探源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及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他倡议大家后续认真学习王巍院士的讲授内容,在学习中获取更多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
宁波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傅晓,校党委书记冯建波,校党委副书记陈炳,副校长张水潮,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吴艳芳、蔡骋宇、谢国光,校党委委员王葛锋,宁波市博士联席会相关同志、兄弟高校教师代表、宁工师生代表400余人参加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