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网讯 墨韵余香犹存,键盘轻响已启数字新章。当汉字在数字浪潮中翩然起舞时,王选——这位科学巨擘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始终站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在积极推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促进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永远镌刻在文明传承的基座上。4月29日下午,北京大学王选纪念室主任丛中笑怀揣着跨越时空的感动,做客宁工大讲堂,以《科学报国的最美奋斗者——“当代毕昇”王选》为题,为近300名师生揭开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背后的家国情怀与科技担当。

“我们在屏幕上敲击汉字时,可曾想过,这些字符是如何在电脑中储存,又是怎样实现排版、处理和印刷的呢?”丛中笑以生活中这一看似平常的小事为切入点,将听众带回那个“铅与火”统治印刷业的年代。面对国外技术壁垒,王选以战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创造性提出“跨越式发展”思路:跳过二代、三代照排机研发,直攻第四代激光照排技术。在科研条件简陋的实验室里,他带领团队反复计算数据,以病躯丈量时间,最终攻克汉字信息数字化存储、激光照排等“748工程”核心难关,成功研制出世界领先的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这项让中国印刷业迎来“电与光”的革命性技术,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筑牢了汉字数字化传播的文明根基。

讲座中,丛中笑深情讲述了王选生前的照片、手稿、研发设备等珍贵史料背后的故事。他为了实现激光照排系统产业化,18年不曾休息的坚韧与执着,在癌症化疗期间仍坚持手写11万字文章等等一个个感人故事令在场师生无不动容。这位两次问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学家,用毕生践行着“科技顶天立地,报国无问西东”的铮铮誓言。

开讲前,校党委副书记陈炳为丛中笑颁发“鹭林科普” 讲师团指导专家聘书,并赠送书籍。
当“王选精神”的火炬在历史的赛道上持续传递,我们见证了一个技术传奇在新时代的回响,也看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培养战略科学家梯队、锻造科技领军人才方阵的壮阔前景。本次讲座作为科学家与教育家精神进校园的重要活动,在“王选精神”的感召下,必会激励着宁工师生投身科技报国、自立自强的伟大实践,让科学家精神与教育家情怀在鹭林河之畔传承和发扬。
个人简介
王选,男,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自1975年开始,他组织并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1984年后被聘任为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1992、1994年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任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选院士是著名的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象的计算机处理研究。1975年开始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跨越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画特性的方法,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相应发明专利。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取消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同时,他又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这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得到迅速的推广应用,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2006年2月13日去世。
八十年代初,王选院士便开始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工作,成功地闯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市场化道路。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