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纵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纵览 > 正文

虞和平:民国时期孝文化的传承与变化

时间: 2018-12-20 来源:宣传部 作者:赵晨 丰琰琰/文,张晨一/摄 责编:新闻中心谭超华 点击:

校新闻网网讯 12月19日晚,宁工大讲堂第48讲迎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原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虞和平,为师生做“民国时期的孝道传承与变化”主题讲座。讲座由人文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朱美燕主持。

虞和平说,在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国体的改变,思想意识的细化,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忠孝”为首的中国传统道德曾受到严重冲击,文化界和学术界一些先锋人物曾一度批评孝道,虞和平用一个个历史案例还原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非孝”思潮和行为。但总体上来看,整个民国时期仍在传承孝道,并朝着理性化和公益化的方向转变,也出现了一些功能异化的现象。”

提及社会对孝道的传承,从国家教育系统来看,民国成立后,北京政府于1912年12月颁布的《小学校教则》,把“孝悌”列在初等小学校“道德”和“修身”课程的第一项。除了国定教科书之外,革命领袖孙中山亦在大力宣讲孝文化。1924年,孙中山先生明确指出了否定孝道的错误性和传统孝道的必要性,他在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部分中专门解答了“怎么样可以恢复我们民族的地位”这一重大问题时,不仅讲了“忠孝”,还讲到了“仁爱”、“信义”、“和平”,这次演讲被称为当时最高级别的干部孝文化教育。民间对孝文化的宣传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文化单位不断编辑出版传承孝道文化的书籍,1931年由明善书局出版了蔡振绅编写的《八德须知》,它是目前可见民国时期最为完整、篇幅最大的讲解孝道等八德的书籍。一些企业以孝文化作为促销手段,1930年前后南阳兄弟烟草公司为推销“长城牌”香烟发行了一套《二十四孝》香烟画片等。

民国时期虽然仍在传承传统的孝道和孝文化,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把孝和忠分开,重新解释忠的内涵,孙中山先生明确指出了忠、孝分离和改造忠道的必要性。1924年,他在“三民主义”演讲中提到,在批判旧道德中,人们拆除了“忠”,保留了“孝”,使得忠孝分离。同时,孙中山先生提出,在民国之中要尽忠,忠于国、忠于民、忠于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二是反对愚孝,反对绝对的孝。三是将孝转化为敬老、助老和养老。民国时期对孝的传承和教育,特别是官方的孝道宣传和教育活动,几乎都以敬老的名义进行。四是把敬老推广为官方和民间的公益事业。

虞和平说,民国时期因为社会动荡,虽然对理性传承和发扬孝道,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具有借鉴意义。但对理性孝道的发扬光大的研究仍有所不足,真正要做到传承孝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条:学校荣获2018年度“省级平安单位”荣誉称号 下一条:全校师生收听收看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