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纵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纵览 > 正文

耕云播雨树参天——宁波工程学院厚植人才成长环境纪实

时间: 2019-10-14 来源:宣传部 作者:龚轩 责编:宣传部 点击:

耕云播雨树参天

——宁波工程学院厚植人才成长环境纪实

校园新闻网讯 人能改变环境,环境又会影响人、塑造人。如今已是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的宁波工程学院,出现了一桩开天辟地的人才成长大事,杨为佑研究员被聘为乌克兰工程院外籍院士!在祝贺杨为佑的同时,我们通过三任人事处处长之口,唠一唠这所高校厚植人才成长环境的昨天与今天。

“引进人才靠的是真诚、尊重与信任。”曾于2005-2012年任人事处处长的张玲玲老师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时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学校刚升本没多久,引才条件不好,是当时全宁波市唯一一所没有配套住房的高校。人事处收到杨为佑的应聘邮件后,迅速作出了回复,非常坦诚地将学校目前面临的困难一一告知,希望他能来校甘苦与共,干一番事业。”推心置腹的交流、快速帮他解决现实顾虑的诚意最终打动了杨为佑。万事开头难,引进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要做到留得住、用得好靠的就是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学校当时的人才培育理念是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对每一位老师都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让老师们发自内心地对学校工作和宁波当地生活产生认同感,以良好的人才氛围暖人心。老师们入校后,学校尽力为大家搭建开拓进取的工作平台,激励老师们将自身事业追求和学校建设发展融为一体,潜心科研,找到价值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学校党委非常重视教师的发展,以情感留人,以事业育人。精神上关怀、政策上支持、资源上倾斜,为人才的茁壮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这是徐可明老师担任人事处处长时的切身感受。“结构合理的梯队化团队能为科研输出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了弥补我校没有硕博士点的不足,2014年,学校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重点科研院所博士后流动站,与人社局合作创设了宁波高校首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努力成为学校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相关学科的博士来到基地,在学校导师的带领下开展科学研究,至今已有3位博士进站,2位博士出站后留任杨为佑科研团队。在谈到当年的工作难点、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时,徐可明老师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在期望解决新颖高效微纳米半导体器件研发的一些共性关键难题、推动其实际应用这个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微纳米结构与器件团队成员紧紧地凝聚到了一起。

2018年,该团队晋升为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团队目前拥有800平米的科研空间、逾4000万设备固定资产,核心成员为材料、化学、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和理论计算等不同学科背景的9位博士,基本上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目前在读博士生14名、在读硕士生6名。

“教师聘任、考核的制度在变,但学校关心人才、培育人才的初心不变。”现任人事处处长楼茵对校内《第五轮岗位聘任和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和《特设岗位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制度如数家珍。特设岗是学校完善人事制度的重要举措,是打造校内学术制高点的核心政策,是学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示范引领,吸引鼓励更多高层次个人和团队来校工作的特殊办法。针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实际,设置了较高的业绩考核目标和团队建设要求,同时打破常规,设置了较长的考核周期及较高的年薪标准,实现人才的分类发展、分层激励。像杨为佑、程晓民老师一样争取特设岗需要有科研能力的硬核底气,还需要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特设岗的设立初衷不仅仅是为了打造“一枝独秀”的“科研大咖”,更是为了树立“奋楫者进”的“精神图腾”以及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标杆”。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天,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全校教师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继续扬帆远航。经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精神洗礼,学校的人才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仍需继续策马扬鞭。

上一条:武藏浦和日本语学院理事长玉田英子来访 下一条:宁工物流团队成果在全国物流科技创新颁奖大会上亮点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