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11月9日高教经纬版:
宁波工程学院化工学院:
用好本科生科研助手这支队伍
□本报记者程振伟
近日,在天津大学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上,我省宁波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的“C梦”团队经过多轮异常激烈的角逐,在48所高校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勇夺全国总决赛特等奖,是8个获得特等奖的代表队中唯一来自985、211之外高校的代表队。这是该校连续第二年获得该项全国性比赛的最高奖项。
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化工学院的学生何以能拿到这一高级别的奖项?该校化工学院院长房江华教授认为,是本科生科研助手机制立了大功。
让本科生参与研究生的活能行吗
5年前提出引入本科生科研助手机制时,房江华有些犹豫,“担心本科生难以胜任科研工作,实验室资源毕竟有限,而且有些实验有危险。”开始时,学院严格限制本科生科研助手数量,一年只有50人左右。
很快,方烨汶、蒋仲庆、肖勋文等教师就从这一制度中尝到了甜头。方烨汶主持的研究项目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研究生和本科生该分别承担哪些任务,他现在已经有了充分的经验。方烨汶发现,本科生科研助手有自身的优势,他们以实验和锻炼为目的,不会过于担心实验结果,在这一心态下,反而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已毕业的李金建大二时就跟方烨汶做科研助手,课外她基本都泡在实验室里,做的实验越来越多,后来实验室一位研究生师姐离校读博士,李金建主动承担了她留下的未完成的实验,并且出色完成了任务。到大学毕业,李金建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篇论文,现在宁波薛家工业园做水质金属元素检测工作,并立下了一辈子做科研工作的志愿。
蒋仲庆是化工学院的科研尖子,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慕名投到其门下,已有的科研助手再把有潜质、感兴趣的同学介绍过来,所以蒋老师从不担心找不到好的科研苗子。有一位叫施奕磊的本科生在他指导下在《材料化学》上发了一篇论文,日本九州大学一位教授看了这篇论文大为欣赏,免试收了施奕磊做研究生。就这样,化工学院的学生甚至在国外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该院肖勋文教师每年都会推荐两位科研助手到日本大阪府立大学读研。
据统计,引入科研助手机制以来的5年里,该学院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攀升,从2010年的4篇,到2012年的9篇,再到2014年的17篇,而且多是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助手机制让导师能从繁琐的具体实验工作中适当解脱出来,花更多时间进行规划思考和教学指导,对自身科研教学助力也很大。”房江华介绍,目前化工学院学生中有50%是科研助手,学院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放手让教师招录科研助手,教师们的口碑决定了所带科研助手的数量和质量。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好途径
陶敏嘉同学今年刚从化工学院毕业,现在台州一家大型药业公司做研发工作。应聘工作时,陶敏嘉表现出的实验能力和职业素养,让公司招聘人员赞赏不已。
陶敏嘉只是化工学院科研助手中的一个普通例子,科研助手的经历现已成为化工学院学生的标识。结合科研助手的工作,学院在优化育人机制上做了相关探索。
把科研助手与勤工助学工作结合起来。以往勤工助学就是扫扫地、搞搞卫生,资助学生的同时对学生锻炼价值不大,但化工学院把学生勤工助学经费纳入科研项目之中。方烨汶招李金建当科研助手时的第一出发点是勤工助学,希望能帮助经济困难的李金建,最后李金建不仅拿到了勤工助学金还获得了科研经费补贴,不仅改善了经济状况,还提升了自身综合能力。
把科研助手与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结合起来。学院里最受器重的学生不是文化课好的学生,而是科研能力、实践能力、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学院吸收学生党员时也向科研实验室里表现好的科研助手上倾斜,因为学院相信,在实验室里表现好,综合素质也相应较高。
注重科研助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项目往往有好几个成员,一起做实验时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团队做科研经常要开会讨论进展,科研助手因此锻炼了口才。正因为如此,化工学院每年在全国、全省重大竞赛中获奖的团队成员特别是队长大多有科研助手的经历。
化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兰平表示,科研助手现已成为化工学院育人机制的重要载体,培养得当,在科研助手岗位上胜任工作,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创新精神提升很快,学院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竞赛、科研、就业、考研上的表现也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
网址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