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晚报6月6日:
中东欧引智工作站负责人王波:
中东欧高校有很多硬科技
“捷克这边来邮件了,我先回复一下。”一会儿一个电话,一会儿一条微信,这般忙碌的工作节奏,对宁波工程学院中东欧引智工作站的王波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在他简洁的办公桌上,摆满了项目申报书、招聘文件、中东欧公司简介等各种材料。
抽空暂停敲击键盘,王波向记者聊起了他的故事:他是金华人,从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博士毕业后,成了宁波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2017年,借着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东风,宁波成立了全国首个中东欧国家引智工作站,他成为工作站的负责人。
已“牵手”30多位中东欧教授
“觉得这份工作蛮有意思,因为国内鲜有类似的先例,对如何引进中东欧的人才和项目,都需要探索和学习。”带着科研工作者对未知的好奇,王波一边搜集了大量中东欧高校的资料,一边广泛网罗学术同行、产业园区、科技协会等,成功“牵手”了中东欧的不少高校。
“我们在中东欧许多国家都聘请了当地联络员,还结识了很多当地的研究者。有些人以前对中国只了解一些皮毛,当他们应邀过来时,不免会有些惊讶。他们发现:宁波的制造业和贸易额数据非常可观,更是一个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干净、有序、务实的好地方!”王波说。
在他的努力下,短短两年时间,引智工作站就和超过100所中东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联系,引进全职院士1名,教授超过30名,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硬科技”上。
一些中东欧高校科研水平非常高
“很多人不知道,一些中东欧高校的科研水平非常高。像立陶宛维尔纽斯科技大学的土木专业,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能到第90位,与北大、浙大相当。”谈及这些,王波如数家珍。
而王波和同事们要做的,自然是在这些高水平高校和宁波之间牵线搭桥了。这座“桥”的对岸,一是宁波的制造企业,二是宁波的高校。
“部分中东欧国家有着不错的工业基础,像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捷克。他们也想让宁波企业去当地投资,并购买他们的技术和服务。所以,我们不仅引进高校,还希望将优质的项目和技术带到宁波,帮企业转型升级。”王波说。
5月9日在余姚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王波的团队邀请了7个中东欧的项目亮相。比如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的水上机器人、自动售货机,让现场不少宁波企业家眼前一亮,当场询问是否有合作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站“引智”的范围不仅是中东欧,还延伸到了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如去年成立的“宁波中乌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让一位乌克兰院士研究的膨胀石墨技术成功应用到了一家甬企涡轮增压密封件的生产中。
下一步,王波还有新的设想。他认为,语言是打开文化之门的第一把钥匙。下半年,宁波工程学院将设立一所克罗地亚或斯洛文尼亚的语言中心,继续投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计。
虽然加班是常态,但王波丝毫没有把它当成一份很累的事:“做这份工作,还是因为喜欢。探索别人没有做过、却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本身就很有趣。”
相信王波团队满满的干劲,能继续为宁波的中东欧引智带来满满的收获。
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19-06/06/content_1169373.htm?div=-1&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