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光明日报·光明号:打破专业壁垒“跨界”培养,育出“复合型”人才

时间: 2022-06-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晓雁 徐瑾 责编:吕赛 点击:

打破专业壁垒“跨界”培养,育出“复合型”人才

“我们公司自2015年开始进行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如今需要大量既懂硬件又懂软件的人才,你们培养出的毕业生恰恰就是我们企业所需要的!”距离毕业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宁波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就业辅导员史妙芬接到了群创集团宁波分公司的电话,像这样用人单位认可毕业生,想进一步进校“抢人”的对接电话,史妙芬已经接到了很多。

李泽湘教授来机器人学院指导教学工作

2018年,机器人学院由宁波工程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领衔的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共建,是该校“新工科”教育改革的先行示范点。经过四年培养,首届98位毕业生目前大都已确定了就业意向。6人决定在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创业,40余人已被理想汽车、宁波舜宇光学等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录用,14人将赴国内外高校攻读研究生。

机器人学院的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项目课程

“大学四年,和其他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一起在‘做中学’、‘学中做’,我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了自己身上的实践能力。”应届毕业生吴冰寒以高薪签约了转转集团,学科融合教育教给他的“十八般武艺”让这个初入职场的“小白”成竹在胸。

多学科交叉 跨专业融合

建设双师多能教师队伍

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交叉、跨专业融合。机器人学院没有系和教研室的概念,整个学院机械设计与自动化、工业设计、电气自动化与网络工程四个专业以及数理基础的所有教师全部隶属于一个教学部,教师跟着课程走。“当需要新建一门课程时,教学部会召开研讨会议,选拔相关专业的教师组建课程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各门课程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负责。来自不同专业的多位教师会出现在同一门课的课堂上,一位教师可参加多个课程组。学院有一个全院老师微信群,大家经常在上面讨论教学、科研问题,说着说着就忘记了时间,一唠就唠到后半夜。”教学部部长张浩向老师说。

机器人学院教师开展学生项目课指导

数理奠基础 知识重建构

教学项目化学生做中学

如何把先进的教学组织理念落到实处,机器人学院选择了项目化教学这一切口。“数学知识是基础,物理学习是思维训练。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一本书讲到底,而是以项目为单位进行教学。一个项目涉及到所有课题组的老师,大家根据培养进度商量教学深度和广度,严格做到按需求教、学生依需求学。”通识课程组教师汪金芝说。

机器人学院教师开展项目课教学前期试验

走进学院楼一楼24小时开放的实验室,18级的梁延博和刘凯正低声探讨着如何完成老师布置的“小船吃水线”作业。在“游戏”的第一关,老师给每组学生派发了可快速切割和拼接的大纸板等材料,让大家在两小时内使用非计算方式尝试做成小船并使之浮在水面上,梁延博和队友当时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凭感觉”完成了挑战。之后,他们领到了第二个闯关任务:在不通过实验仅靠精确计算和设计的前提下,使用激光设备切割木板,将切割好的木板、某质量范围的配重铁块和桅杆做成小船,使小船达到能够保证漂浮、船体倾角120度时仍能恢复等要求。尽管在完成第一关后,老师已经将体心、重积分、转矩等相关数理知识教给了大家,前期也带领大家接触过建模和机械制图等工科知识,但要完成这个看似和小时候折纸船差不多的“游戏”却远没有这么容易。半个月来,两个大男生除了吃饭睡觉外,其余时间全都泡在实验室里。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老师结合项目教,学生依据项目做,教与学都在主动意愿中得以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创新创业模拟演练

“项目化教学的‘项目’如何选,与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是课程项目的基本依评。”机器人学院副院长钟秋波说。在“学生主导、教师和企业导师指导”理念的指引下,课堂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小班化、双语授课等教学组织模式,指导学生经历前期调研、任务分配、分工协作、报告答辩及信息反馈等多个环节,师生合力将难懂的定律定理应用于项目作品,完成特定的任务或产品,掌握基础理论在量化工程分析中的相关知识。“理论+技能”形成的硬实力和在“协作+沟通”中提升的软实力相互支撑、螺旋式上升,逐步内化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设计激创意 工程锻本领

创新复合人才课程体系

机器人学院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智能制造领域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重构核心课程,迭代课程体系,缩减课程门数和学分,为学生自主学习留出空间,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实践中用设计的思维发现问题,用系统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工程的思维解决问题。不断深化教学实践改革,触及教育教学改革核心问题,着力打造“新工科”教育的改革雏形。

机器人学院工业设计181班刘一宏同学毕业设计作品

从开始只是想做一个面向小学生的互动玩具,到制成扑翼式交互机械鸟,再到成果获得多个竞赛的肯定,工业设计18级刘一宏——这个因为上传课程作业“吸粉”而成为哔哩哔哩网站创客圈“小网红”的腼腆大男生在谈起自己对《人机工程与模型制作》这门项目课程时突然变得滔滔不绝:“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以情景式机械交互装置为内容,独立完成融合故事述说、机构设计、开源硬件串接、代码编写等多领域技术知识的综合作业。在课程结束后,我们继续对项目作业进行迭代,优化构思方案整体性能及交互方式,持续提升原型的技术集成。最后,才有了这个即将投产的机械鸟玩具。”该学院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如刘一宏一般,以技术实践实现构思创意,并在不懈的努力后收获成绩与自信。

机器人学院创业学生团队合影

在双创教育的助推下,不少学生主动将创业作为人生选择。他们积极参与项目实践,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找寻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参与产业项目实践,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本领,刘凯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在东莞松山湖,他得到了李泽湘教授的面授,笃定了他的创业梦想。2021年刘凯在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组织的科创训练营中,结成了创业团队,并选定了创业产品。目前,他们的创业项目已经进入天使轮融资阶段。“机器人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我在机制、网络、电气等多领域‘跨界’,自身的综合能力加上学院提供的机会和平台,使我的创业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刘凯和他的5个创业小伙伴对未来充满信心。

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5fbaf90a36da498ba87ab0f6391fb073

上一条: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十城百校千企万岗”高校毕业生招聘启动 宁波工程学院办专场 下一条:现代金报:3位儿童文化创作者送来六一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