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队成员合影
今年暑假,宁波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7名学子组建“发展成就观察团”,以“从公益广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为主题,通过线上数据采集与线下企业媒体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启社会实践调研。
这场融合学术观察与现实思考的实践,既勾勒出宁波公益广告的传播图景,也为行业发展破局提供了青年视角。
团队先通过网络平台梳理宁波公益广告的发布数据、点击量及传播链路,初步搭建起数字化研究框架。随后,团队以参观2025中国·宁波公益广告展为起点,正式开启线下探索。从瑞金苏区的红军墙绘到“希望工程”的影像记录,百年公益广告史如卷轴般展开——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折射着社会思潮的变迁:公益精神始终以时代为底色、以创意为笔触,镌刻着民族记忆的年轮。正如团队在笔记中写道:“唯有扎根民生土壤,公益广告才能长出有温度的‘回响’。”
调研中,“渠道革命”成为高频词。宁波广告业正经历从传统高炮广告向短视频平台的转型,公益传播亟需借力抖音等载体突破时空限制,同时深挖宁波商帮精神等地域文化内核。
凤凰网主编赖刚提出:“公益广告要学会用故事化叙事敲开受众心门,情感共鸣比说教更有力量。”
市广告传媒协会会长龚央维则指出行业痛点:尽管公益广告投放量与覆盖度显著提升,但在国民素质引导实效上仍有提升空间。
面对挑战,本土媒体已开启探索:联合动力传媒尝试“公益+商业”融合模式,宁波日报则以“报纸深度报道+客户端即时互动”破局。宋紫宙老师更向学子点明职业路径:“掌握采写拍剪全技能,让公益项目成为简历的‘发光点’。”然而,无论是媒体企业还是社区、地铁、商圈的线下调研均显示:传播形式单一、商业资源匮乏仍是行业共性难题。
多维度走访中,团队既见证了公益广告在传递社会正能量、塑造城市文明中的重要价值,也直面创意同质化、传播渠道单一、资源整合不足等现实挑战。这些发现不仅为后续公益广告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更以实践经验为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作绘制了行动指南——正如团队成员在总结中所说:“当青年视角与公益传播碰撞,或许能为时代命题写下新的注脚。”
此次实践既是宁波工程学院学子用脚步丈量社会的生动课堂,也为公益广告行业注入了来自青年群体的思考与活力。
宁波工程学院学生暑期调研 深入了解公益广告在宁波的传播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