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现代金报:宁波“90后”博士张冬冬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时间: 2023-12-29 来源:现代金报 作者:李臻 孔瑞婷 国雯 龚轩 责编:叶欢欢 点击:

现代金报:宁波“90后”博士张冬冬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宁波工程学院微纳材料与器件创新研究院张冬冬博士入选。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中国科协于2015年开始实施的一项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旨在帮助青年科技人才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做出突出业绩,成为国家主要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重要后备力量,是科技界广泛关注和认可的青年人才培养项目。

张冬冬出生于1993年,年仅30岁的他为何能获此殊荣?12月26日,张冬冬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科研之路。

A 专注微纳 硕果累累

记者了解到,张冬冬的博士学位是宁波工程学院和湖南大学联合培养的,目前是宁波工程学院微纳材料与器件创新研究院教师,已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件,授权日本PCT国际发明专利1件。

张冬冬所在的团队主要从事半导体新材料室温常压宏量制备及其能源转化与存储领域的研究。

半导体纳米材料是新一代芯片和器件走向集成化和微型化的重要基础,在光电子器件、能源存储与转换、探测与传感元件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然而纳米材料在迈向实际应用时面临两个核心挑战:当前主流单晶纳米材料制备一般都需高温或高压,制备成本高;合成工艺较为复杂,重复性较差,难以实现宏量可控制备。

张冬冬之所以获得学界认可,源于他和团队聚焦室温常压可控制备的新原理和方法,以突破当前主流技术生长纳米材料普遍需要高温高压难以实现宏量制备的瓶颈问题为目标,通过声化学策略,利用声化学合成过程中的空化效应、活化效应、机械效应等,实现半导体晶态纳米材料室温常压下的公斤级宏量制备,期望解决微纳材料迈向实际应用面临的成本高以及难以宏量制备的行业普遍难题。

B读博期间 也曾迷茫

张冬冬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4年前,张冬冬来宁波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刚从山东大学毕业的他走进南门,仰望着眼前的王阳明像,期待着自己能学有所成。但博士生涯的前期,张冬冬不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甚至有篇文章被拒稿35次。发回来、反复修改再重新投出,周而复始。

“那段日子特别煎熬。”他说,“我经常到凌晨三四点都睡不着,特别担心博士延期毕业。”反复跌倒并没有让他“躺平”,在导师杨为佑教授的不断鼓励和悉心指导下,他砥砺前行。

办公室里,杨为佑悉心传教,耐心地解释晦涩的学术用语。张冬冬侧耳倾听,时时点头沉思。这样的场景,在读博的一千多个曰夜里,是最常见不过的。在导师的栽培下,张冬冬的“科研种子”成功冒了芽,二人的师生情谊也慢慢开枝展叶。

那个夜晚,张冬冬坐在床上眺望窗外的星空,总觉得那天的星星特别好看。因为就在刚刚,准备入睡的他得知自己的文章顺利过稿,激动地从床上弹了起来。那天是2022年5月26日,他博士生涯发表第一篇SCI文章。

C 带领团队 追逐梦想

2023年6月,张冬冬开始了在宁波工程学院“微纳材料与器件”团队的师资博后生涯。三个本科生和两个研究生——张冬冬看着自己的小科研团队,朝气蓬勃。他希望带着自己的团队在微纳这片蓝海大展拳脚,就像当初他的导师带他那样,追逐梦想。

来自贵州大学的唐彬袁,“是一名很优秀的学生。”他对学生的肯定溢于言表。一天深夜,唐彬袁找到他讲述自己的科研压力。过去“撞墙”的经历让张冬冬对唐彬袁此刻的迷茫感同身受。从凌晨一点到三点,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竟不觉困意。对于导师的意义,张冬冬带学生后有了更深的感受。杨为佑教授的温暖,张冬冬一脉相承至唐彬袁。如今,唐彬袁在不懈地努力下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准备申请攻读北京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


上一条:甬派APP:2023甬马即将开跑,千余名志愿者集结“成团”! 下一条:北仑发布:陈军浩!浙江省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