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甬派APP:为“银色人才”打call!他们,用岁月书写别样精彩

时间: 2025-03-19 来源:甬派APP 作者:王佳 胡慧芳 责编:叶欢欢 点击:

岁月如歌,银龄如画。在宁波这片热土上,活跃着一群可爱可敬的银龄人,他们退而不休,用热情和智慧为社会贡献力量。

宁波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忻元华(中)在支教中

宁波高度重视“银色人才”开发,建立“银色人才库”,累计挖掘培育银色人才3500名、银色人才领军人物420名,创设“银色人才”品牌团队(工作室)40个,完善银色人才链,组织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积极投身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领域,为宁波高质量发展贡献“银发力量”。

3月19日下午,全市老干部局长会议暨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工作推进会上,“银色人才”代表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师者烛心

点亮大山深处的教育之光

忻元华,宁波工程学院退休教师,也是一名扎根山区支教十年的科普志愿者。去年,他作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代表赴京参会。

十年前的夏天,忻元华在报纸上看到山区支教的招募通告,当即决定报名。“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是他当时最朴素的想法。

尽管已是教育战线的“老兵”,并在宁波中小学支教多年,他依然满怀激情。最终,忻元华成为200多名报名者中唯一的科普实验志愿者,也是年龄最大的支教老师。

从此,忻元华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山区支教生涯。他先后12次启程,奔赴7个省43所中小学,用自制的实验教具,为4万多名山区孩子带去“科学梦”。

2019年,老伴因放心不下他,来到山区照顾他的生活,看到山区教育的艰难和孩子们的不易,深受触动,主动为孩子们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夫妻二人成了支教路上的“最佳搭档”。

2023年,市委老干部局得知他们的故事后,专程前往四川凉山州看望,并调研商讨组团支教事宜。

这次见面让忻元华意识到,支教不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的事,更是有了组织和团队的支持。很快,在市委老干部局、市教育局的共同推动下,“忻元华”银龄教师支教团队正式成立,目前团队入库人数近300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支教团队不仅为孩子们上素质教育课,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当地的青年教师队伍。

白天,团队成员听课、评课、作示范;晚上,备课梳理、做总结。每个人都与时间赛跑,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只为尽快为凉山培养出一支名师团队。

在当地,他们面对面、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从备课、上课到课堂控场、作业批改,逐一分析、讲解、示范。回到宁波后,他们依然通过线上方式持续指导,及时了解结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到有问必答、有件必回。

当看到结对教师学会使用实验器材教学、能够设计课堂活动时;

当团队成员将48台报废电脑一一“复活”,赶在信息技术考试前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上机时;

当得知参与帮扶的10所凉山高中段学校2024年本科上线人数平均增幅8%,喜德中学更是增长50%等喜讯时,忻元华和团队成员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支教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美姑县一所小学,忻元华每天要爬600多级台阶往返于教学实验室,相当于40层楼的高度。尽管累得走不动时,也曾闪过放弃的念头,但一想到教室里等待他的孩子们,想到他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他又坚持了下来,风雨无阻,从未落下一堂课。

支教的食宿条件也十分艰苦。

团队成员经常以冷饼就水或方便面充饥,三两口吃完便继续工作;

有的住所紧邻农家鸡窝,晚上吵得睡不着觉,身上还被蚊虫咬出一片片红疙瘩;

在美姑支教的退休教师,20多天没地方洗澡,人黑瘦了一圈……

面对这些困难,团队成员毫无怨言。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未来!

师者烛心,无悔奉献,忻元华和他的团队将重整行囊再出发,用余生之力,点亮深山希望,为山区孩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1.jpg

专注水利四十载

点亮科技共富路

一生干好“水利”,一心牵挂“共富”,一刻不忘“责任”。这“三件事”是奕永庆的信念,也是他的行动。

奕永庆,余姚市银辉志愿者联合会老科协分会会长、“银智帮”科技帮扶银助团带头人,去年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1982年,奕永庆进入余姚市水利系统,从此与农田水利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多年的工作中,他研发了“水稻薄露灌溉”和“经济型喷滴灌”两项技术,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了现场会进行推广。这两项技术累计节水66.6亿立方米,相当于467个西湖的水量,为农民节本增收329.2亿元。

茆智、康绍忠、王浩、刘昌明四位院士一致评价:“经济型喷滴灌和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让奕永庆倍感欣慰,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信心。

60岁后,奕永庆写了6本专著,将节水灌溉技术知识广泛传播。

他还应邀到中国农业大学、河海大学等学校讲授“喷滴灌技术”,把实践经验传播到全国各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奕永庆荣获了中国农业节水协会评选的“农业节水科技突出贡献奖”。

奕永庆(右)向农业大户余姚市东篱农场主人孙国权指导灵芝喷灌技术.jpg

奕永庆(右)

奕永庆是农村出来的,对农民、农村、农业特别有感情,一直琢磨着怎样能把自己这一套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的技术用来帮助农户增收致富,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为此,他走遍了全省各地农村,还远赴新疆、湖南、河北、江西等多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退休后,他还发动一帮老专家们成立了“银智帮”科技帮扶银助团,共同推广节水技术,让科技为农业赋能。

通过他们的努力,农户的葡萄每亩增值0.3万元,草莓增收近1万元,杨梅生长周期缩短了1个月,还有力地推动了工厂化育秧,实现菜秧亩产值达15万元、每亩水稻增产100斤。

奕永庆还通过农户“点单”、专家“接单”的方式,义务帮扶农户解决生产中的“烦恼”。

针对某渔业公司5000亩甲鱼塘尾水排放不达标问题,奕永庆提出采用生态化集中尾水循环处理,减少渔业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并在堤塘搭建立体观光农场,利用循环池尾水浇灌果蔬。

如今,甲鱼塘上的“立体农场”和绿色“生态骨架”不仅使农户赢得了经济效益,还成为余姚现代农业的亮点。

作为一名党员,奕永庆认为用心把工作做好,为社会产生效益,再苦也值得。

退休后,他就想用自己的经历和知识来帮助他人,特别是鼓励年轻人坚定理想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中也能实现个人价值。

为此,他开始了“三堂课”:一是到农村、社区讲党史课;二是到基层讲水利科普课;三是到单位、学校讲励志课,仅科普课,就累计上课近170场,受众超5万人次。

2.jpg

奕永庆(中)

为民服务的纸页

永远崭新

陆仙芬,镇海区庄市街道中兴社区的一名退休职工,曾是镇海炼化的一员。

如今,她的头衔比退休前更多:社区银辉党建联建负责人、第二退休支部书记、小区业委会党支部书记。上个月,她作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代表参加了全省表彰大会。

在陆仙芬心中,党员的身份是她一辈子的坚守。2012年退休时,邻居们劝她:“老陆,这下可以享清福了!”但她认为,工作可以退休,党员的身份永远不会。

2020年,镇海炼化实行退休党员社区化管理,陆仙芬的党组织关系转到了庄市街道中兴社区。她第一时间到社区报到,凭借11年党支部书记和近40年党龄积累的群众工作经验,迅速投入到社区银辉党建工作中。

她带领支部同志创新实践,将党课搬到楼道里、花园边,为行动不便的老党员送学上门。

有位老同志中风后情绪低落,陆仙芬每月带支委去他家“开小灶”“唠家常”。老同志说:“陆书记,你们一来,我这冷清的屋子就有热乎气了!”这句话让陆仙芬深深体会到,党建不是写在墙上的口号,而是暖在群众心里的温度。

在她的带领下,小区400多名银辉党员拧成了一股绳,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开展银辉党建联建、实行银助微网格等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微信图片_20250319190557.jpg

陆仙芬手中有8本皱巴巴的笔记本,这是她工作的“法宝”。

从担任业委会主任那天起,她就养成了走到哪儿记到哪儿的习惯。谁家水管漏水,哪处路灯不亮,哪位老人看病需要陪护……这些居民的需求都被她一一记录下来。

一位业主因下水道反水问题与物业僵持了四年。陆仙芬翻开笔记本,发现类似问题已有三起,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

她白天跑物业、找施工队协调,晚上登门与业主沟通。最终,物业赔偿了业主损失,业主也补缴了拖欠的物业费。当双方握手言和时,陆仙芬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笑脸——这比任何奖状都让她欣慰。

为了加强居业物协同共治,社区成立了“红管家物业联盟”,陆仙芬和同事们将每月第一个周六定为“业主接待日”,做到问题不隔月、矛盾不过夜。多年来,他们处理业主反映和投诉950多条,答复率100%,投诉解决率90%以上。

有人问她累不累?她说:“当然累!但看到居民的笑脸,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工作的动力。”

3.jpg

作为社区老年协会理事,陆仙芬最牵挂的是年长的独居老人。她结对了5名独居老人,其中一位90岁的夏奶奶让她尤为关心。

一天夜里暴雨,夏奶奶家窗户漏水,陆仙芬连忙赶到她家,一边清理地面积水,一边联系社工找开发商。赶到的开发商负责人感慨地说:“陆阿姨,您这劲头,比我们年轻人还足啊!”

这些年,陆仙芬帮失独老人办过低保,送突发疾病的邻居去过医院……

有人问她图什么?她说:“就图他们那句‘有陆书记在,我们安心’!”更让她感动的是,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了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近年来,她牵头组织老同志开展各类邻里文化、助老服务、平安建设活动150多场次,服务居民万余人次。

https://ypstatic.cnnb.com.cn/yppage-share/news/share/news_detail?newsId=67da99afe4b0cb3bee5c4faa&modeType=0

上一条:新江北:春芽吐绿!中外学生上春山,寻味诗意与茶香 下一条:甬派APP:志愿服务不分国界!这个社区成立了一支国际志愿者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