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3月14日A3版:
应“开放”而生 以“应用”而强
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苏志刚
宁波是一座现代化工业与国际港口城市,随着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和更高水平的应用技术研究。宁波工程学院作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高校,应“开放”而生,以“应用”而强,30多年来秉承中德合作传统,服务宁波社会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为适应浙江省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宁波打造现代新型工业城市和港口经济圈建设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紧密对应区域产业结构,5大专业群对接5大产业群。
二是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实施。学校作为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高校,协同产业在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卓越试点专业实施“五个共同”培养学生,即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组建双师队伍,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进而推广到其他专业。
三是运行机制确保应用型方向。建立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二级学院理事会(董事会)制度,如杭州湾汽车学院与杭州湾管委会、大众和吉利汽车等以理事会形式共同建立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教育联盟;与中科院材料研究所、中石化镇海炼化、宁波市安监局共建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等。通过建立校院两级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评议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四是师资建设重视企业经历。学校通过“百名博士进企业活动”“引进具有企业经历的实践指导教师计划”“扩大企业兼职教师比例政策”、调整唯论文和课题的评聘与考核制度等措施的开展,打造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双师双能”型教师已占专任教师30%以上。
五是评价方向关注两个满意度。开展“两个满意度提升工程”,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学校的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有显著提高,母校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两个满意度”提升工作成效明显。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为地方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撑和高素质的人力支撑的服务目标,提高学校支撑地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