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宁波晚报4月23日:上课前要不要上交手机

时间: 2016-04-25 来源:宁波晚报 作者:周科娜 滕华 谭超华 游玉增 张冶红 责编:谭超华 点击:

宁波晚报423A01A02版:

宁波工程学院每个教室里挂上了收纳袋

上课前要不要上交手机

老师和学生各有看法

 

 

 

 昨天,一学生正在往收纳袋里放置手机。

  记者 周科娜 滕华 通讯员 谭超华 游玉增 张冶红

本周一开始,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13级学生钱小媛发现,教室里面好像多了点什么。她走近仔细看了下,是两纵排绿色小袋子,难道这是传说中的手机收纳袋吗?是的,她猜得没错。 

  昨天,记者从宁波工程学院获悉,为了减少课堂中的“低头”现象,学校在每个教室都挂上了两排手机袋,建议学生在上课前自愿将手机放到收纳袋后再就座。高校课堂上,学生有没有必要上交手机?高校如何杜绝“低头”现象?昨天,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现象教室设置手机袋,学生感觉挺新奇 老师称先前已有尝试,这次是全校推广

  “从这个星期一开始,教室里设置了手机收纳袋,我们都觉得挺新奇!”宁波工程学院建筑与交通学院大一新生周玉峰说:“前两天,主动放的同学几乎为零,这两天渐渐多了。我们一个班80个同学,多的时候会放三四十个手机!”

  该校学生处负责学风建设的李文英老师介绍,教室门口放置手机收纳袋活动是由教务处和学生处共同发起的,目的就是引导同学们在上课的45分钟内不要看手机、玩手机,专心致志地听课。

  “这个活动不是这个学期才开始的。早在一两年前,电信学院和经管学院就已经开始‘无手机课堂’的尝试了,只是这次是大规模地普及,由学校统一买手机收纳袋,放到各个教室去。这次推广涵盖了风华、翠柏、杭州湾三个校区。”李文英说。

  李文英表示,手机收纳袋的使用采用教师、党员和学生干部带头的方式进行。“实施以来,我们每天都有大学生事务部和大学生公寓自治委员会的学生,随机对两个学院2—3个班级的课堂进行走访并记录,最后进行数据汇总,我们发现学生自觉上交的手机现象越来越普遍。”李老师给出了学生调查的一个数据:最近,在该校王老师在给物流13级的学生上《国际物流》课时,学生人数81人,课前学生自发交手机数量为75只。教师反映,课堂上已经没有学生低头玩手机了。

  “此前,媒体上也有过报道,老师为了保证到课率,通过微信发红包点名、拍照点名等方法。我们通过放置手机收纳袋,也起到了点名作用。”李文英笑着告诉记者。

  争议 高校上课有没有必要上交手机?老师和学生的意见没那么统一

  由于这次是在全校推广手机收纳袋,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那么,高校课堂上课前有没有必要将手机放入收纳袋呢?采访中,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却不那么统一。

  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副院长王任祥老师认为,在教室设立手机收纳袋有必要,在改变同学们上课玩手机习惯上来说是有效的。他说,办法实施前征集了老师和大部分同学的意见,大家认为可行才实施。“它至少可以保证同学们45分钟内不玩手机,集中精力听课。当然,学生能保证上课不拿手机玩,也可以不放。”他建议老师带头放手机,给学生起一个带头示范作用。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点子!”宁波理工学院团委副书记海滢滢说,“尽管手机收纳袋的普及可能会遭受很多议论,但是我想同学们最终会了解学校的一片苦心。”

  不少学生也对上课上交手机表示支持。该校经管学院营销13级1班的沈锋萍同学说:“现在大多数同学已经成为‘低头族’,缺乏对手机的控制力,而这一做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从而增强课堂纪律。”

  建工学院土木15级3班的张锦群同学也说:“上课频繁拿手机,肯定影响听课效果。可有些同学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手机在口袋放里,就会忍不住拿出来翻翻看有没有什么消息,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但其实他们也有一颗想学习的心。”

  也有部分师生认为,这样做不是很有必要。该校理学院信科15级2班的何同学认为:“手机收纳袋没必要,因为认真学习的同学自然会自觉,都大学生了,已经有起码的自制能力了,光靠管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采访中,大三女生钱同学表示:“玩不玩手机,最终还是靠自觉!现在部分同学有2个手机,如果老师强制要上交,他会上交一个手机,另外一个手机继续玩!”

  建议 减少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 倒逼老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让课堂“低头族”把注意力从手机转向黑板?记者采访多名老师。老师建议,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倒逼,提醒老师更应该从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导周春英说:“这提醒我们需要改进传统的授课方式,‘满堂灌’方式已经不受学生欢迎了。让枯燥的上课内容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并在课堂上增设互动环节,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这才是减少‘低头族’好办法。”她举了最近的一个例子。“我教的一门课是《应用写作》,本身内容十分枯燥。上课前,我给每个学生发了10份写法错误的公文,让他们修改。刚开始,很多学生一头雾水,无从下手。紧接着,我结合知识点针对性地讲解,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课后,学生们向她反映从这门课中受益匪浅。

  而“课堂互动性”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学校也颇为常见。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由知识导向向行动导向转变的教学改革很受学生欢迎。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陈玲俐说,现在的课堂成了学生喜闻乐道的“竞赛场”、“展示场”,学生的知识链课堂情境中得以体现,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涨。陈玲俐举了一个例子,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从接到客户电话、为客人预订酒店、接机、办理入住手续的具体程序,到参观工厂、邮件写作、探讨产品设计、拿到订单、试样出单、生产监工、售后,把所要用到的标准接待语言,由学生设计成海报呈现,并由小组代表上台讲解,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比以前更高。

  同时,不少老师还提出,随着移动手机媒体到来,基于手机功能的强大,要根治课堂“低头”现象,不如多借用新媒体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目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目的就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宁波工程学院的李文英老师说。她建议顺应潮流、提高学生的新媒体媒介素养,通过微信公众学习平台、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模式,让“低头族”回归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中。

 

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16-04/23/content_953557.htm?div=-1

 

上一条:浙江教育报4月25日: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如何走出“围城” 下一条:现代金报4月22日:三男三女非情侣搭配全部考上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