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4月25日3版:
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如何走出“围城”
本报记者 陈夏蕊
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今正成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改革的重点。“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谁来培养是关键问题。”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说,相比较研究型大学,社会对应用型院校教师提出了“双师双能”的要求,目前我省多数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中,硕博士所占比例较高,硕博士大量以学术型研究为主。往往“从高校到高校”,缺少专业实践经历,如何让教师走出“学院派”的“围城”?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关注的焦点。
建立实践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应用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长效机制的建设也是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关键。”王国银表示,高校应尽快建立起长效机制,在专业发展、职称评聘、教师培训等方面引导教师走向社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而其中建立实践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是重点。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尽管教师有意愿下企业挂职锻炼,但繁重的教学任务和以研究、教学为重的考核制度让许多人感觉有心无力。为了转变这一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浙江万里学院在2010年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两年后成为独立的职能部门,将职称评审职能并入,集教师发展、提升培训与职称评聘的“培训与评价”功能于一身。教师发展中心将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型”四种类型,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时,依据不同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而教师则根据自身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自主选择职称评聘类型。
同样,宁波大红鹰学院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应用型教师资格认定和考核办法。该院副院长王云儿介绍,学校将教师明确地划分为应用教学型、应用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三种类别,并依据不同的类别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机制。应用型教师又被划分成准入级、初级、中级和高级四个级别,学校为其提供200~1000元/月的相应补贴;具备应用型资质的教师,在职称评审上具有优先认定权。分级不实行终身制,学校每学年组织考核小组认定,每三年组织一次考核,畅通应用型教师分级的进入与退出机制。
教师入企锻炼服务教学
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要突破“学院派”的“围城”,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副院长吕慧萍感觉,最难的是转变思想。“双师双能”中,“能力”为本,教师如果不熟悉职业领域的情况,不能掌握行业内的技术走向,也就无法在教学中提升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此,大到年度教学工作会议,小到基层组织的各类小型教研活动、讨论沙龙,学校反复强调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意义、目标和路径,使这一思路“化入心、践为行”。
认识到位了,教师该如何走进企业?宁波工程学院人事处处长楼茵不赞成搞轰轰烈烈的“一刀切”行动,而是建议应“有比例、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学校将第一批“双师双能”教师定位在博士和教授层面,从2015年开始推行“百名博士进企业”行动,让教授以个人或团队形式进入企业挂职了解企业需求、进行技术指导。学校以教师自主申报为主,将自愿的、潜在的、已经在做的教师率先纳入“双师双能”的培养计划中。
“到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中挂职锻炼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现代化企业生产组织流程、先进的工艺技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是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最有效的途径。”楼茵介绍,在“百名博士进企业”行动中,宁波工程学院对教师下企业方式进行了分类:一是以兼职形式选派5~20名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担任技术或管理岗位助理级职务;二是以顾问形式选派20~50名教师担任技术顾问;三是以专业实践形式,要求具有讲师职称以上的教师,每年必须下企业两次以上。
“教师进企业最终是为了服务于教学,不能和教学相脱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人事处处长张迎春认为,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和学校的教学模式相互配合,才能促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符合企业要求的教学模式、方法。“首先是修正教学内容”,张迎春说,教师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按照“有用、可用、管用”的原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将企业文化、技术、标准纳入教学内容,创设、开发自己的课程和教材。“为了防止实践与教学的脱节,学校还将建立教师实践登记和教学效果追踪制度。”张迎春补充道。
除了根据实践经历调整教学,一些学校在校企合作培训教师上也下足了“功夫”。浙江万里学院教师发展中心按产学研结合的思路设计培训主题,为教师提供菜单式系列培训,实现教育标准与行业标准的融合。在模块中增加学情分析和教学技能提升,让教学与实践同步提升。
企业骨干入校发挥“鲶鱼效应”
不少国家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都将企业经历作为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例如日本规定,持有教师资格证书者首先要去企业工作,然后再转到教师岗位;德国则实行“双元制”培养,企业和学校在培养师资上紧密结合;而丹麦的“双师”则直接源于技术人员。尽管国内高校距离完善的应用型师资建设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把企业资源引入学校,借助“鲶鱼效应”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已经成为不少学校的共识。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陈文斌既是该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骨干,又是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是学校兼职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工科专业忌讳‘闭门造车’,这就需要教师既要懂得实践,又要懂得教学规律。”陈文斌说,这对兼职教师提出了挑战。该校人事处处长雷新贤告诉记者,学校派教师进企业的同时,企业也要选派能够承担教学任务的高管、高工到学校兼职。
“兼职教师的聘任要敢于打破职务、职称和年龄的界限。”浙江树人学院教务处处长金劲彪说,该校为培养“双师双能”教师,实施了“千人业师”工程,按照专业相关性,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务经验与专业技能的行业专家,配合学校专任教师协同参与授课。企业经理、社会工作师等都曾走上讲台,为学生授课。近两年,在巩固原有“业师”的基础上,该校确保每年新增100名“业师”进课堂。同时,学校还成立校企合作团队,邀请企事业单位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与教师共同开发应用型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