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网讯 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宁波工程学院师生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收听收看两会盛况,持续关注两会动态,认真学习两会精神,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和热点话题,汲取奋进力量,展望美好前景。师生们纷纷表示,要将全国两会精神贯彻落实到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改革突破、实干争先,扎实推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宁工智慧和力量。

中国好人、我校退休教师 忻元华:
最近我刚参加了浙江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现在又迎来了全国两会召开的喜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及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忻元华”银龄教师支教团队去年荣获全国先进集体称号,团队将讨论贯彻好两会精神,今年更会有积极作为。今年我们将继续安排团队成员两次到凉山州多个县支教,为当地的师生提供优质的基础课程教学及指导,研究为山区学生开展更多的科普活动,利用实验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如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激发孩子们对科技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宁波市政协委员、国际处处长 王宇:
李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我要认真履行市民促会副会长的工作职责,积极参与民促会的活动策划和品牌建设,推进各民族交流互鉴,交往互嵌,做好各族群众融入宁波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助力共富帮扶,进一步画大共同富裕“同心圆”。为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市”贡献力量。报告提出“深化国际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为一名国际处的工作人员,我要做好学校的教育国际化工作,引入国外优秀人才和先进的教育资源,为应用型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建设添砖加瓦。
教务处处长 钟秋波:
政府工作报告对科教领域重大事项作出全面安排,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也为未来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指明方向。一是政策赋能产业升级。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明确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颠覆性平台产品,通过专项规划、标准体系建设和场景开放等政策组合拳,为技术攻关与商业化落地提供战略指引。二是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并重。我国在AI融合、3D数据采集等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成果,但核心算法、高端芯片仍存短板。需加强通用研发平台建设,推动“大脑-小脑-本体”协同发展,并通过开源代码库、仿真环境等降低创新门槛。同时,高校和地方政府也需要加速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生态。三是人才培育是关键支撑。复合型人才缺口显著,需在高校设置具身智能交叉学科,强化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AI大模型等领域的融合培养,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也是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宁波市政协委员、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王波: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开放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科技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通过开放创新,我国能够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我国能够夯实创新根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开放创新与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力,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将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贡献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一份宁波力量。
中国好人、人文与艺术学院教师 杜莹:
作为一名深耕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线教师,我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方向,持续探索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和国际传播路径,通过动画、绘本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活化经典,以科普公益行动架起文化传播的桥梁,让传统文化既扎根本土又走向世界,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会精神。
全国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样板支部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郑娟:
2025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通过深入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和两会热词,更加深刻认识到,思政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平台,更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坚持守正创新,用“有深度的理论”讲清“有温度的现实”,用“沾泥土的案例”引发“同频共振的情感”,培养更多胸怀“国之大者”、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宁波市优秀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国金获得者、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 王紫林:
作为一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关注着全国两会中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关的内容。2024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在材料领域,高性能材料不断突破,为众多行业的发展筑牢根基。这些成就让我深感振奋,也让我认识到材料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两会的召开,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对产业升级的支持,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参与创新创业比赛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的重要性。这些经历也让我明白,科技创新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未来,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在材料科学领域深耕细作。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力求在高性能材料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我国材料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助力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
校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2023级研究生 邓泽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赋予青年学子的历史机遇。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殷切嘱托,认真做好实验室中的每一次数据推敲、跨学科课题的每一次协同攻坚。我们在失败中锤炼韧性,在技术转化中领悟“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的战略清醒。未来,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深耕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发挥校企的合力作用,推动校企合作解难题、促转化,在科技自立自强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用创新之火点亮科教报国的青春征程,为书写“中国制造”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 沈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作为工科大学生,我将紧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趋势,深入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参与项目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同时,还要拓宽跨学科视野,关注产业需求与社会问题,提升数据素养和国际竞争力。通过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实体经济、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领域,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