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纵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纵览 > 正文

理学院数学建模竞赛凭啥花开不败

时间: 2022-11-15 来源:理学院 作者:王紫霏 责编:宣传部-汪慧 点击:

再捧国家一、二等奖

理学院数学建模竞赛凭啥花开不败

校园新闻网讯 11月15日,202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传出消息。我校理学院教师蔡军伟、王红梅指导的学生团队分获国家一、二等奖。国家一等奖团队论文作为202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论文,被组委会推荐至《数学建模及其应用》杂志发表。

蔡军伟团队

王红梅团队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首批列入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竞赛,同时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我校组建数学建模参赛团队逾20年历史,累计800余人参赛,获国家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获奖数量稳居同类高校前茅。夺奖势头长盛不衰,参赛已成人才培养优选方式,这是理学院可以公开的秘密。

宝剑锋从磨砺出。讲到数学建模竞赛,理学院院长许家清如数家珍,“经过十余年的学科布局和专业办学经验,理学院逐步形成了‘理进工出,三能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数学建模能力作为三能协同之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学院将其视为应用型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带动学院教风、学风建设,促进学院内涵建设。”学院不断加大投入,优化备赛条件,成立了以蔡军伟为总指导的数学建模竞赛指导团队,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建模协会,创建了校级数学建模基地和实验室,以赛促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教师在竞赛中成长,学生从竞赛中受益。

谈到创办数学建模指导团队的初衷,数学建模指导团队负责人、理学院副院长蔡军伟感触颇深。“第一节专业课上,我常会问同学,你们已经学了十二年的数学,有没有想过数学究竟有什么用?”大家总会愣一下,给出的最多的答案是——为了考试。数学“枯燥无趣、晦涩难懂”,这也是基础学科普遍的痛点,缺乏直观性和应用性。他也开始引导学生注重数学应用,体会数学之美。“数学建模竞赛与其说是一种比赛,不如说是一种数学思维游戏。”宣讲会上,蔡军伟总是这样开场:“大家向上看,我们头顶的灯,场地应如何布局兼顾亮度和效率,怎样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等等,都可以用数学建模解决……”数学建模是一个信息捕捉、整理的过程,是一种“微科研”。通过这样的讲解,同学们直观地看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场场这样的宣讲也在新生的心中悄然种下了数学建模的“种子”。

梅花香自苦寒来。数学建模竞赛要求三名同学跨学科组队,在封闭环境中,用三天三夜的时间,就选定的题目完成模型构建、编程实现和论文撰写三部分,这对参赛选手间的默契和体力精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对于学生指导,数学建模指导团队有一套系统化工程化的数学建模实践流程。

回忆起暑假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夜又回到了高三。寂静的暑期校园里,六十多名师生聚集在理学院机房中热火朝天地备战着,这也是每个酷夏里,理学院的别样风景。其中培训的优秀论文报告环节,被选手们戏称为“社恐者”的噩梦。对于重实效、轻表达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没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过话,站在台上,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感觉要哭出来了。”很多人无数次自我怀疑过,“算了吧,太痛苦了,退出吧。”指导老师总会陪在他们身边,鼓励着他们,“你远比自己想象的优秀,一个人的退出,就意味着整个团队的放弃。”在团队指导老师的“威逼利诱”下,从第一次培训答辩的“车祸现场”到每个团队都能讲得有模有样,原来我也是可以的,“还担心过找工作时不敢开口说话,现在不怕了。”个人能力提升的同时,团队协作也不能忽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要实现互利共赢,成员就要在团队中精确找到自己的位置,专业上优势互补,性格上相互包容。一场场演练下来,三个人已经成为一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对我的‘战友’们,比有些相处几十年的亲戚都熟悉。” 一套数学建模实践流程走下来,师生们在每次走进赛场前也是信心满满,“我们的成绩不是偶然的,每年的收获是可以预期的,期待下次竞赛中有更好的发挥,争取更多的奖项。”蔡军伟如是说。

近年,理学院在以赛促建、以赛促学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显著增强,教师把主要精力聚焦到育人上,形成了教书育人的持续效应,使理学院的学风建设工作始终走在我校前列。

上一条:打好今年收官战 谋划明年咋发展 下一条: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