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现代金报:高等教育:为城市发展蓄势赋能

时间: 2025-07-08 来源:现代金报 作者:李臻 吴正彬 责编:叶欢欢 点击:

宁波大学。

在城市发展的宏大棋局中,高等教育无疑是关键一子。高教兴,则城市兴;高教强,则城市强。

自“十四五”开局以来,宁波紧紧锚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入实施学科专业提升计划,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全面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式提升与跨越式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内涵式进阶:宁波高教的质量飞跃之路

在科技创新的前沿赛道上,宁波高校一路飞驰,不断创造惊喜。不久前,宁波大学成功建成全球首台“微型火星”——“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这一装置的诞生,为人类探索地外极端环境提供了全新的实验平台,让宇宙奥秘的探索又近了一步。宁大的大型桥梁柔性防船撞技术与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港珠澳大桥、舟山西堠门大桥等超级工程中大展身手,累计节约工程造价约7.23亿元,成为守护大国重器的“科技盾牌”。

“十四五”以来,宁波高校发展态势一路向好。宁波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双一流”中期检查验收。水产学科强势入选“十四五”省登峰学科,力学学科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与此同时,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正式获批建校。

在甬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同样成果丰硕,不仅基本覆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一、二、三产业,构建起从专科到博士的多层次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而且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7所本科院校的60个专业入选国家本科一流专业。全市高校博士点增至14个、硕士点达88个,“十四五”以来研究生规模更是激增152%。2024年,为精准对接我市“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高校学科专业建设“161”提升工程全面启动。例如,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以新工科专业为主,将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动力)等专业,为产业发展输送对口人才。

创新策源:科研平台铸就新质生产力引擎

近年来,宁波高校立足市“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瞄准产业技术“卡点”,以全球视野布局科研平台,广纳人才,勇攀科技高峰,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

目前,全市已建成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全省重点实验室以及14个省工程研究中心。这些科研平台成为孕育创新成果的摇篮,近四年(2020-2024),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5所高校的41个项目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其中宁波大学6个项目荣获一等奖,彰显出宁波高校在科研领域的雄厚实力。

近三年,高校累计开展社会岗位和技能培训190万人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公共项目约6000项,投入经费约15亿元,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一线。

产教融合新篇: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十四五”期间,宁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2021年,宁波成功获批国家产教融合首批试点城市,成为全国产教融合的先行示范。

截至目前,宁波已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37家,实施省级以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9个。宁波高校拥有省级以上现代产业学院11个,其中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为产业发展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

陈林是宁波工程学院2025届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毕业生,已在吉利汽车研究院实习三个多月。“从学校出发,步行10分钟就能到公司,对我们校区的学生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他坦言,正因为有着大学期间在专业和实践上的积淀,让他在走向社会时多了一份底气。从杭州湾汽车学院获评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到10个工程师学院拔地而起,高校实验室与产业车间正实现“双向奔赴”,源源不断地为宁波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输送“新鲜血液”,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摇篮”。

面朝大海,弄潮前行。宁波高等教育以“三个第一”的奋进姿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正在书写港城崛起的时代华章。随着“161”学科专业提升工程全面启动,这座东方大港的教育航船,正乘着时代的东风破浪前行。

现代金报•数字报刊-高等教育:为城市发展蓄势赋能

下一条:浙江教育报:真项目锤炼真功夫 宁波工程学院锻造未来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