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时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时讯 > 正文

小课堂×大社会,这节“大思政课”真的破圈了!

时间: 2025-04-16 来源:马院 作者:马院毛概教研室 责编:叶欢欢 点击:

校园新闻网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深入贯彻“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进“大班专题教学+小班项目教学”改革,拓展思政育人深度,构建多维协同育人新格局,引导学生在读经典、做调研、讲思政的实践中深刻理解信仰的力量与时代的使命。

一、从“单向讲授”到“春风化雨”:专题教学推动课堂入脑入心

为破解“大班授课难以深入”的难题,学院持续深化“专题化、案例式、团队化”教学路径,组建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联合教学团队,共研共教,打通资源壁垒,提升课程质量。

本学期专题教学围绕时代主题与学生实际,设置“讲实求精,知行合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等十个专题,贯穿案例剖析、时政引导、问题讨论等环节,推动课堂由“知识灌输”向“思维唤醒”转变。

通过与学生对话,教师团队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课程更贴近现实、更触动人心。同时,学院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筑牢思想之基、信仰之魂、精神之钙。

111CC

二、从“被动听课”到“知行合一”:项目教学激活学生主体潜能

在专题教学基础上,学院同步推进项目制教学改革,覆盖500余名学生,分设经典阅读组、专题调研组、讲思政课组、文化研习组和理论学习组五大模块。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题、组队调研、表达观点,在实践中实现从“听思政”到“做思政”的转变。

经典阅读组学生自主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共产党宣言》《实践论》《苏菲的世界》等76部中外著作,在纸页与思想的碰撞中体悟信仰、思辨人生。谢芝老师寄语:“大学是为数不多可以静下心来读书的时光,读书不是为了应付任务,而是为了看清未来的方向。”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唤起学生对经典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热情。

专题调研组选题紧扣青年关切,涵盖“大学生睡眠焦虑”“短视频影响”“少数民族适应情况”“搭子社交现象剖析”等26个议题。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公共议题、深入田野实践,在社会观察中增强问题意识与表达能力。“从书本走向现实,从观点走向行动”,成为学生最真切的感受。

讲思政课组鼓励学生围绕社会热点策划“大学生讲思政课”内容,如“劳动观与青春价值”的多元探讨、“簪花文化”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饭圈文化”中的价值选择、“孔乙己的长衫”与当代就业观等,充分展现了青年立场与思辨能力。课程以青年视角、青年语言、青年逻辑搭建起教材与现实的桥梁,让“思政”真正成为学生理解世界、表达自我、回应社会的重要方式。

文化研习组通过短视频创作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作品如《文化根脉·青春力量》《走进唐卡》《舌尖上的黄焖鸡》等,以生动的镜头语言传递文化温度与时代情感。

理论学习组则鼓励学生围绕人工智能、文化认同、价值理性、海洋文明等主题开展阅读与写作,撰写理论文章或政策建议,推动“从思到写”的深度学习转化。

1A284

此外,张新光老师连续五年指导“寻迹”实践团围绕“红色标语口号的宣传与保护”开展系列微课项目,走访浙东革命旧址,采集千余条红色标语并编印《寻百年红迹,踏时代征程》手册,向社区和中小学免费发放,广受社会好评。学生们在挖掘红色标语中的革命智慧与群众语言过程中,读懂了信仰的力量,在表达中体悟了责任与使命,推动红色文化“从历史走向现实”,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坐标。这一生动的实践正是项目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不仅激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也打通了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竞赛实践等育人环节,形成了知识与价值、理论与现实的良性互动。

三、从“教师主导”到“与君同行”:教学相长打造有温度的课堂

项目教学的每一步背后,都有教师团队的倾力陪伴与耐心指导。从选题规划到调研指导,从逻辑梳理到表达打磨,教学改革团队老师几乎“全天候在线”,真正实现“从怎么做,到为什么做,再到做完之后能想什么”的全过程引导。思政课不再只是单向传授,而是师生共创、同频共振的精神成长之旅。

“大思政课”的核心在“大”,更在“思”,最终落脚在“育”。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项目实践”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宁工特色的“三全育人”思政课堂,引导青年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上一条:湖州师范学院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调研团赴机器人学院考察 下一条:我校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调研